第367章退军(2 / 2)

风中,似乎还夹杂着长安城方向隐约传来的厮杀与哀嚎。

他知道,这一退,西征北伐的宏图大业,又将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而那个坐镇安定,布下此局的人,将会成为他日后挥师北上时,一个无法绕开的劲敌。

蜀军的撤退,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仓促而混乱。

王平率领的断后部队,成了抵挡安定城冲出洪流的堤坝。

喊杀声震天动地,兵器撞击的锐响撕裂着空气,鲜血染红了安定城外的土地。

每一个蜀兵都清楚,他们是在用生命为袍泽争取南撤的时间。

诸葛亮立于一处高坡,遥望北方。

安定城方向的厮杀声隐约可闻,那是王平部正在浴血奋战。

东面,长安方向,再无消息传来,但那死寂本身,就如同最沉重的宣告。

关中,终究是失之交臂。

他紧了紧手中的羽扇,指节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

安定城头。

叶明凭栏而立,目光穿透弥漫的硝烟,望着蜀军狼狈南撤的背影。

城外,高顺指挥的军队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击着蜀军的断后阵线,不断压缩着对方的空间。

张辽奇袭长安成功的消息,早已传回。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终究还是棋差一着。

并非他智谋不足,而是自己占据了信息与地利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拥有远超这个时代的眼光和手段。

长安民变,看似偶然,实则是军情处长期渗透、心战策反的结果,配合张辽的精骑,一击必中。

安定主力倾巢而出,猛攻侧翼,更是抓住了诸葛亮分兵围城、立足未稳的破绽。

环环相扣,一举奠定胜局。

“主公,诸葛亮退入斜谷,我军是否追击?”郭嘉来到叶明身边,轻声问道,脸上带着一丝计谋得逞的笑意。

叶明缓缓摇头。

“穷寇莫追。”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全局的沉稳。

“斜谷道险峻,诸葛亮用兵谨慎,必有后手。强追损耗太大,得不偿失。”

“而且……”叶明顿了顿,视线转向西北方向,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关中初定,内部尚有隐患未除,此时不宜再起大战。”

郭嘉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若有所思:“主公指的是……”

“凉州,武威,马氏。”叶明吐出这几个字,语气带着一丝冷意。

此次诸葛亮北伐,进军速度异乎寻常的顺利,尤其是前期对陇右各郡的攻略,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叶明不相信这是偶然。

陇右世家与蜀中暗通款曲并非秘密,但能让诸葛亮如此轻易突破防线,直逼关中腹地,背后定然有更大的势力在暗中相助。

思来想去,唯有盘踞武威,在羌人中亦有深厚影响的马氏,有这个能力和动机。

他们与蜀汉的渊源颇深,马超虽并未前来西凉,但其族人在凉州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若非马氏暗中传递消息,甚至可能直接策应,诸葛亮如何能如此精准地把握住雍凉防线的薄弱之处?

这一次,是自己反应及时,布局得当,才侥幸化解了危机。

但这个隐患,必须彻底拔除!

城外的厮杀声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