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市委一号办公楼气势恢宏,正门台阶那花岗岩镶嵌的擎天廊柱、几扇深红拱门以及楼顶高悬的红旗叠影党徽,尽显庄严肃穆,气派非凡。请大家搜索(六零文学)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这座代表着全市最高权力枢的办公楼在外界眼是那样的神秘和高不可攀。
成昌怀进陆渐红的办公室时,陆渐红正猫着腰用喷壶给墙角的那棵常青树浇水。这位一声咳嗽都足以令京城甚至于半个国家都会掀起狂风暴雨的权力者,此时此刻却是那么的恬静安详。
成昌怀默默地看着陆渐红不紧不慢的动作,目光透露着一丝担忧。陆渐红看去平静安定,但是又有几人能够察觉得到他内心的焦虑呢?
省长汤闻天初一任,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又是那么的堂而皇之,而这些改革在动作伊始都经陆渐红审核并且在常委会得到了通过。凭心而论,改革的动机是非常好的,如完善问责机制。以前一些地方出现重大事故,大多是追究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除非是特大事故或者影响特别恶劣,才会问责政府一把手,至于党委一把手更是鲜有问责,而这一次的改革是党政不分家。
成昌怀认为,这样的改革是有利的,但是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会在很大程度激起逆反心理。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神人,是的,个人英雄主义会影响并带动很多人,如当年的*,成为万众瞩目的崇拜偶像,但是抗战的胜利仍然是需要军队战士们的奋勇战斗。放在和平年代,像他们这样的高层领导,只是决策者,具体的执行还要靠数以万计的层及以下的干部。
成昌怀有些忧心,从他的渠道已经得到一些负面的言论,认为改革过快过激,不利于稳定,作为陆渐红的忠实追随者,他认为有必要跟陆渐红谈一谈。
陆渐红放下喷壶,乔初一好像是掐着点进来的,接过水壶,不声不响地出了去。
陆渐红到里面的卫生间洗了手,用毛巾擦尽,这才走了出来,坐到那张诺大的办公桌前,微笑着道:“昌怀,让你久等了。”
成昌怀没有笑,他自己也知道,笑的哭的还要难看,此时的心情正如他的表情一样愁眉苦脸:“陆书记,您真够镇定的。”
陆渐红呵呵一笑,道:“昌怀啊,有什么话你直说吧。”
成昌怀略略欠了欠身子道:“汤市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动作过激,引起了普遍的热议。”
陆渐红笑道:“改革之所以叫做改革,那是肯定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的,这个世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有热议也很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成昌怀的眉毛扬了一下,道:“陆书记,我知道您的意思,只是目前最需要的是稳定,我担心过激的改革举措会对此有所影响啊。”
陆渐红微微笑了笑,汤闻天的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只是选在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让外人有诸多猜忌。陆渐红是京城最高权力的象征,任何一项大的政策*,没有得到他的许可是不可能的,也是这些改革举措,都会被扣在他的头。改革成功,是他的功,失败则是他的错。可以说,汤闻天是把陆渐红“绑架”了。
这一招非同寻常,也完全背弃了往常所用的斗争方式,起拉山头、打击对手要更为光明正大。陆渐红不得不接受对方的“绑架”,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陆渐红求稳否决,相信会给很多人留下保守的印象。一个保守的人,又如何能够带领国家开拓创新奔向未来呢?第二,陆渐红在他这个级别的领导干部无疑是属于年轻派,容易接受新兴思想,对于汤闻天所提出来的改革提议非常感兴趣,其的不少观点与他私下里所撰写的改革章不谋而合。他是一个忠于党和事业的人,与最高的巅峰之位相,如果以损害事业为前提,陆渐红的选择肯定是事业,所以他根本没有去顾忌什么影响,而是鼎力支持汤闻天的改革。痛或许会有,但是如果能够起到“怕痛而不敢胡来”的效果,那无疑是陆渐红所愿意看到的。凡事都需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一点,陆渐红愿意走在前列。
成昌怀隐晦地表示,陆渐红对改革的负面反应预估不足。在成昌怀看来,陆渐红此举无疑是自找麻烦,改革是需要的,但是也不必急在这一时,等*结束后再从容迈进,这也不是不行,何必要在这个敏感时期触动他人的神经呢?
“陆书记,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冒进不得,虽然总设计师说过,改革是趟着石头过河,可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觉得这次的改革缺少论证,显得有些急躁了。”成昌怀不知道陆渐红和汤闻天之间的真实关系,所以尽量把问题放在改革的范围之内。
陆渐红微微一笑道:“昌怀,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了,也早已过了‘允许’犯错的时代。领导人说过,只争朝夕,如果我们还抱着试一试、缓一缓的态度去改革,是永远不能真正的改革的。公务员队伍思想的优越、政府公信度的不断缺失、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拉大、物价涨……这些都在刺痛我们的神经。通过数年的改革,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小问题要快刀斩乱麻,大问题的改革要充分估计种种情况与困难,但是这不代表改革的步伐要放慢。我觉得改革之所以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最重要的还是人。有些是因为人的思想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一时间难以转弯。而有的则是因为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从而设置种种障碍,延缓甚至阻碍和破坏改革。在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而汤市长在这个时候提出改革,完全是看到了体制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