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
苏轼兴奋拍巴掌,他觉得姐夫太英明了。
苏颂和他一个姓,500年前没准是一家,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苏颂正直,清廉,不结党营私,一心做事,公平公道,有担当,也有原则,是个顶不错的人选。
相比之下,他的那帮同窗就差得太多了,那些兔崽子光学会了师父的手段,却没有学会师父的人品道德。
不是吹捧王宁安,这些年一路走来,王宁安始终站在了大多数人的一边,你可以认为他的手段残忍,不留情面,但是每一次的变革,都是把最大的利益释放给了苏轼身为朝廷官吏,却行为不检,出入青楼,题写匾额,出售唱词,索取回报,殊为牧民之态,败坏官箴,影响吏治。
其次,苏轼写文章发牢骚,诽谤朝廷,目无尊上,还有,他借着诗文,讥讽朝局,他煞有介事,列出了不少例子。
比如朝廷开秀才科,苏轼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朝廷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朝廷查禁私盐,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是国政于无物,如此朝臣,岂可留在京城!
他恳请赵曙,立刻罢免苏轼,把他逐出京城!
紧随其后,又有几个人相继上书,都是类似看法,他们翻出了好多的诗词,一股脑扣在大苏的脑门上,其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他们就说,陛下是飞龙在天,苏轼偏偏要找蛰龙,其心可诛!
大哥被弹劾,苏辙哪能不送信,面对一大堆的罪状,苏轼迷糊了,他傻傻道:“子由,我是那个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