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治水之议(1 / 1)

清晨,旭日初升,于此酷暑时节,这个时刻算是一天里最适合劳动的光景。日头尚不算毒,偶尔有些许微风吹过,便是这难熬夏日里老天惟一的慈悲。

水田间的农夫抓紧这难得的舒适天气,开始了劳作。上元水利发达,土地比北方的田地强得多,但是洪涝灾害始终如同一口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这些勤劳朴实的农人头上。

按照时人记录,每遇水至就要全村老少上圩驻守,如同备寇。一旦决口则良田化为湖泊,一年辛苦变成泡影。

而且这种水利设施,都是地方居民以村庄或是家族为单位,自发建造的,官府并不过问。自身抗灾能力差,又得不到其他人协助。本是鱼米之乡的。那道圩子是我的心血,也是我的一个试验,我想看看,我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却不曾想到……只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

“上元一县之地,修水利单打独斗意义不大,必须全县布局,乃至全府都要布局,不能单靠一个乡一个姓,那样的水利用处有限。”范进接过话来,“顾兄是明白人,应该懂得这些,不用我多说废话。而且你也应该知道,这种事不好做。如你所说,一般县官不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即便想做也做不成。既要向上峰要款,又要能顶住压力,非有大靠山大能力的人不可,而范某是最合适的人选。”

范进自己也觉得,自己这话的威力不输于一把锋利匕首,把顾实未曾痊愈的伤口又重新割开。所谓大能力,这话等于废话,顾实的治水能力估计比自己强多了。自己只能牵头,要说到怎么做,其实也是得找人。至于靠山,就是张居正女婿这一条,如果不是自己夺了张舜卿,顾实成了女婿,这大靠山一样存在。现在他不得不低头求己,说到底还是因为在张舜卿的婚姻问题上,顾实成了输家的缘故。

顾实大约是被放血放习惯了,对于这种伤害已经不以为意,反倒是点头赞同。“没错,我曾经与数十好友联名上疏,请应天府主持兴修上元水利,如石沉大海再无回音。这件事没有官府出面,肯定做不成,可是官府怕麻烦,又不愿意管这种事。你方才的言语让我相信,你确实有心思让上元变个模样,你也有这个本事从府里要到银两兴修水利。但是治水的事不是光有银子有决心就行,最关键是要有人,我家中存有上元近十年水情变化文书,又曾经主持过圩子。这件事你要想做成,就只能找我。”

刘勘之道:“守拙,你何以认定范兄自己不能亲为?”

顾实的眼睛似乎又泛起了几根血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非有此恒心不能成大事。范县尊可曾吃得了这等苦头,忍得住那等寂寞?到时候只怕贪图享受,把河工扔给下面人,自己跑去逍遥,那河工又怎么修的成?”

范进倒也不辩驳,只道:“守拙兄所言极是,那我们就一言为定,范某负责去要钱要公示,顾兄就负责治水,不知顾兄意下如何?”

顾实道:“我可以答应你的邀请,但你也要答应我的条件。治水之事由我全权负责,你不许插手,也必须安排熟人来供应工料。另外安排你信得过的人,监督用款,有一文钱流到他处,你立刻就可以来打我的板子,如果用的没错,你就不能过问。最后治水之功是我的,你不能夺,要代我上奏张相,最重要的是,治水之事作成后,你要向张小姐说清楚,这事是我做的,与你无关!”

注:根据南方地方志记载,终有明一朝,上元,江宁两县的种植结构都非常单一,全是粮食。稻,麦,豆都有,但是江南地区盛行的桑麻并不种植。按照地方志记载,原因主要就是洪水泛滥,抗灾能力差,不敢种桑麻,只能种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