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赐给胡广的书法,实在有点粗糙。五个大字写在有点皱的普通宣纸上,或许写完之后没有好好处理墨迹、以至于“飞”字有点花。
好在圣上的字,写得行云流水,说是书法亦不为过。太监王贵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是圣上兴致一起练字的纸,不是那么完美也是情理之中。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几个字出自皇帝之手。
先前司礼监太监、带着锦衣卫到千步廊上来,胡广难免有一番拜谢圣恩的礼节。不一会儿,翰林院的许多官员都来道贺了,对于赐字的内容、大伙儿也是一清二楚。胡广许诺,会找木匠定做一个尺寸相当的匣子,再将御赐书法好生保管、存放在干湿恰当的房屋里。
进士出身、饱读诗书的胡广,很容易就知道这五个字的出处,出自一首汉代乐府长诗。讲的是一对男女,因长辈反对干涉,酿成悲剧的故事。原诗特别最后那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让胡广更加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几乎是顷刻之间,胡广已经把皇帝要传递的意味了然于胸。但为了防止疏漏了甚么深意,他后来又想了很久,反复深入思量。
以至于下值回家后,胡广依然在书房里细看这份书法。
许久之后,他终于找来了个奴婢,去让夫人把女儿放了、并带到书房来教训。
不料等了一阵,胡广的妻子、女儿,还有长子胡穜都到书房来了。
胡广便对女儿胡氏道:“今后为父不再锁你了,也不反对你与那解祯亮的事。但你别去私见他,省得丢人现眼!为父会找人与解缙谈谈,再让解缙请媒人来说,为你们操办此事。”
小娘的眼睛红红的,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神情却已转忧而喜。
长子胡穜却很不满:“那解缙侮辱胡家,父亲岂能如此罢了……”
“咚咚!”胡广用手指敲了两下桌案,然后往摆在上面的宣纸上一指。家眷们上前,看到了上面的几个字。
胡广道:“今日圣上御赐之物。”
胡穜却依旧愤愤道:“可是解缙实在是太过分了,他说的那些话,叫胡家遭人嘲笑,难以自处。”
夫人瞪了儿子一眼,气氛有点尴尬。
胡小娘却轻声道:“女儿早就听说当今圣上风流,却没想到他还会管这样的事,确不似那些迂腐无趣的士大夫。”
胡广摇头道:“没你们想得那么简单。”
他看了一眼儿子,又语重心长地说道,“解缙说的事,虽无法考证,却也是实情。你们可以诟病为父贪生,建文四年京师城破前后,为父就没想过要死。”
夫人急得沉声道:“难道要我们家像黄子澄、方孝孺、铁铉家那样,家破人亡,别人才满意吗?老爷做的有甚么不对?”
胡广却不能这样教育自己的长子,他没理会妇人,又说道:“读书之人,不能不明大节。当初建文皇帝已经完了,忠臣当然该以死回报君王,为父自认有亏名节。但总不能满朝皆死,势必有人活下来继续报效国家。
大明朝依旧是大明朝,太祖孙子的皇位、到了太祖儿子手里。事已至此,我朝亿兆臣民,要不要继续活下去?
活下来的人该怎么办?建文帝既没,只能是太宗皇帝登基。那时候对抗太宗皇帝,又能起到甚么作用;想要国家无主,还是纯粹为了泄|愤?
在既定事实之后,那些依旧辱|骂皇帝的文官,造成了君臣对抗。太宗皇帝登基之初,动辄杀|戮,朝臣极其紧张。这样的形势下去,必定有害无益。朝廷最终要走向何方?只有君臣之间重新达成诚意,而不是泄|愤与敌视,大明朝廷方能延续。”
儿子胡穜看着父亲的目光,渐渐地多了几分尊重。
胡广道:“动荡一直延续到当今武德朝。今上登基后,其国策让朝臣多有不安,然而并未大肆清|洗朝臣,今上还多次投出了和解的诚意。让废太子那边的文官进入内阁,参与决策;礼部尚书胡部堂上请经筵,圣上也立刻照准。这是天大的好事,若是朝臣反其道而行之,对国家何益之有?
咱们不能得寸进尺,只有适当妥协,才能重建君臣诚意,平息这些年以来的动荡。我等既然未死,而身居庙堂,正该做这些事,此乃职责道义所在。”
胡穜道:“父亲忍辱负重,心怀天下,绝非解缙那等小人可以企及!”
胡广却冷道:“还没有你们的时候,为父便认识解缙了,他是怎样的人,我一清二楚。杨士奇家的人,一直在四处找人解救,解缙同是江西士人(赣党)、为何不为杨士奇上书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