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继位礼成大业定(1 / 2)

李??的继位大典如期举行,虽然天气尚冷,但是李??的心里火热至极。他在半年多前还是一个被隶役肆意侮辱的罪臣之子,过着如同猪狗一般的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现在他已经正式登上了有明朝鲜国的至高宝座。

不知是怎么回事,在李??眼中,连为他执剑开道的洪景来和赵万永都变得可爱起来。明明之前心中怀着的还是略带复杂的情感,不可言明。

至于身边的王妃洪妙妊,今日也全装大品,手持牙笏与他比肩一道参与典礼。虽然从未见过这位王妃,也知道这不过是洪景来为了抬高丰山洪氏的地位,强行塞给他的老婆。但那浓重的妆容下,年轻姣好的面庞似乎也隐藏不住。

今天真是什么都美好鸭!

洪景来是不知道李??心里在想啥,大冬天的头戴五梁冠,身穿衮红大礼服,到是不觉得冷。真是要感谢继位大典在冬天举办,城内的风也没有那么大,今天还有太阳,感觉暖洋洋的,只要按着导引前进即可。

两侧的鼓乐那可不一般,全盘继承自大明的那一套礼乐鼓吹。不过到底是换了个国度,自然并非全都是大明所用的“八音”乐曲,增加了不少朝鲜自身常用的乐器,譬如奚琴,玄鹤琴,太平萧,筚篥等。

手持告文的宗亲第一人李尚宪站在台阶下,扫视全场,并检视阶下的百官宗亲等是否服制完备,态度是否恭敬垂礼,确认无误之后,扬声一喊。

“舞!”

场中随即奏乐,并且有赞礼官与他一道高唱,第一首大曲乃是《定大业》!讲述的是李朝太祖大王李成桂辛苦创业的故事。第一段名曰昭武,望词知义。【注1】

“天眷我列圣,

继世昭圣武。

庶扬无兢烈,

是用歌且舞。

…………”

伴随着吟诵,头戴武弁冠,手持朱雀剑的舞者,便开始的舞蹈,以献于在天上的列祖列宗。全场肃穆,庄严有度。

就算是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被气氛所感染,心中产生一丝难道真有所谓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之说。李??登于坛上,虽不作一声,却有一股“王气”,配合着礼乐,诸文武大臣跪的一点儿没有窒碍。

难怪古往今来的封建统治者,但凡不是草台班子,能正经登基的,都想着来这一套玩意儿。绝对有那种天命加身的感觉,糊弄糊弄世人,效果真不一般。

总之大典顺利举行,李??天命所归!

按照此前的商议,洪景来以一等靖社功臣的身份受封忠丰府院君,赵万永同样以一等靖社功臣的身份受封丰恩府院君。洪守荣以国舅的身份受封德丰府院君,一夕受命,丰山洪氏之名显耀于朝鲜八道。

其余的靖社功臣们自然也是各有升赏,光是正宪大夫和嘉义大夫就授了八人,至于通政大夫和折冲将军(正三品堂上)更是授了三十余人。

各位功臣的老婆们,也是大发诰命,洪景来的老母亲更是直接被授予正一品铁兴府夫人,一俟洪景来娶妻,一个一品贞敬夫人也是少不了的。

大赦天下那是自然的,原本还应该在豁免天下贡米一年的,但是洪景来把这事给挡下了。现在国家正缺钱呢,哪里能这么浪。等将来李??和洪妙妊生下世子再普免不迟,那时候国家的财政也能缓出一口气来。

此番还要感谢京商,数百年的积累真不是盖得,抄家的官兵刚冲进京商本店,京商大房李斗焕就给吓死了。京商本店无人统领,本店的书(屏蔽)记乱作一团,全部被李在朝给包圆了。

崔正基拿着他们的账本好一阵检抄,得了黄金三百余两,白银四十万两,钱一百一十万两,一下子就把整个户曹和宣惠厅给填的满满当当。这还只是京商的流动资金,要是把固定资产,以及那些应收账款、高利贷之类的算上,能翻好几倍。

正好拿来给李??继位和大婚,不仅足以支付全部开销,还绰绰有余。甚至剩下的钱还足够把昌庆宫和昌德宫给大修一遍,重新粉刷之类的。

眼下就差最后一道嘉庆派遣册封使的程序,代表东亚朝贡体系最高层的天子,正式承认李??的继位是合法有效的。

……………………

燕京,紫禁城,养心殿。

朝鲜国使臣林尚沃正站在炕前,等待着嘉庆皇帝的问话。

对于燕京,林尚沃一点儿不陌生,毕竟跟着湾商团来过好多次了,在燕京甚至还有许多或美好或曲折的回忆。

此番前来燕京,身负重任。洪景来起兵反正的合法性,以及李??继位的正统性,都要设法在此次出使中,得到嘉庆皇帝的认可。

按照此前洪景来的吩咐,林尚沃自然是拿着各种礼物,去拜访在燕京的满清要员们。尤其是那些能和嘉庆说的上话的人,更是重中之重。大把的礼品撒下去,总归是见效的,不少人已经答应了会在恰当的时机为他提上一两句。

如今嘉庆终于召见林尚沃,询问朝鲜国君更替一事。但是嘉庆的脸色不太好,林尚沃来的日子不太凑巧。为什么呢?因为嘉庆皇帝的老宝贝,老恩师,大学士朱珪在十二月初五刚刚去世。嘉庆失去了一个能在他背后出谋划策的好助手,身边愈发无人。

“这身患暗疾,不宜为君是何意?”

嘉庆这一开口,真真是突然!

(正文结束,字数超了2200,所以虽然后面的加了注解,但是本章字数并没有少。)

【注1】:定大業

昭武

天眷我列聖繼世昭聖武

庶揚無競烈是用歌且舞

篤慶

於皇聖穆建牙于朔

適篤其慶肇我王迹

濯征

頑之豪據雙城

我聖桓于濯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