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不比拳头比成绩(1 / 2)

,。

文院里头是一个宽阔的场地,临时搭建成一个考场,上千考生都在这一片场地参加考试,为了防止抄袭,左右之间用木板隔开,考场由京城翰林院派过来的三位文官巡逻监督,考试已经开始十分钟了,我却迟迟没有动笔。

这是后世各种考试锤炼下养成的一种习惯。

拿到试卷,切莫慌动笔,先从头到尾浏览一下各种题型,胸中有丘壑之后,勾勒出一个做题的大概思路,哪些完全不会的题直接跳过,哪些需要多思考多注意细枝末节的就要格外留心,这个过程一般只需要五分钟,这次多花五分钟,是因为第一次见识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心中颇为古怪。

试卷总共十九张。

前面十五张是各种经典经著杂释等书籍的填空题,第十六张到十八张为全文默写,最后一张是以任何景物事物为题作诗一首。

我铺开第一张试卷,扫了一眼上面密密麻麻的字体,暗暗呼吸一口气之后开始细细研磨,还好,前世被古板老爹逼良为娼跟着他从小练习毛笔字,天赋异禀,被省书法协会的大拿夸赞为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中黄庭坚的风骨,根据后世的经验,一般考试前面几道题都是送分题,古代也不例外。例如:目前我朝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半坡聚落是什么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谁造出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些并不难,我一一作答。

后面的数十题都是默写一些名人名言,知识点于我而言也不算生僻。

比如默写出《论语》中“智者上善如水,海纳百川”的下一句,默写出《中庸》里“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前两句,默写出《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下一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下一句。

可是,从下一题开始,题型题目都越来越生僻。

《太平御览》六百一十引桓谭《新论》中:“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之也。说的是哪一部著作?《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它们和什么并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曾用三句话进行了解释,其原文是?

唐朝推崇道教,自然是少不了考《道德经》以及当今世上几大道教门派了。

如此生僻的题型,多达二十几题,占了整个默写填空类的三分之一。

我左思右想,楞是不得其门道。

心中焦急,如果这二十几道题答不上,这次科举哪怕后面的答得再好,总成绩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我知道我不能着急,考试这玩意儿要的就是冷静,越慌越乱,越乱越慌,最后整个人脑袋中空空如也,如此下来总成绩肯定一团糟。

突然,一个想法自我脑中打马而过。

这些考题于我这个现代人而言,比较生僻,但是这具身体的原主人李白呢?李白从小到大发生过的事,只要我想,意念一动,哪怕是哇哇落地那天的天气是雨是晴,学会书写的第一个字,读的第一本书,认识的第一个姑娘,事无巨细,纤毫毕现。

既然如此,那么,他读过的那些诗书文章呢?

是否也一样,全都清清楚楚的镌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意念一动,原李白的记忆在脑海中剧烈翻滚,片刻之后,我不由面露喜色。

李白虽然记忆能力不算太好,但这些于前人而言并不算太难的知识点,却是背得滚瓜烂熟,两人的思想相结合之后,发现其实这些考题并不算太难,毕竟只是考童生,不太可能出题出得跟考进士一样,我运笔如飞,很快就完成了科举部分前十五张试卷的默写填空题,其中还有两题跟后世一样,玩起了文字陷阱游戏。

但皆以我的考试经验,轻松破解之。

我刚写完答案,文院之中就响起咚咚咚的三声铜锣声,很快那三位翰林院的监考官员便带着人过来收试卷。

简而言之童生考试分为三场,每场两个小时,第一场便是这十五张试卷,第二场考的是全文默写,第三场考诗词。

无论如何,我利用了这一个小小的bug轻松完成了第一轮的考试,不由敲了敲脑袋,揉了揉眼睛,打开水壶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水,吃了些玉环姐为我准备的干粮,站起来在文院之中来回走动,附近传来学子们的抱怨声,毕竟这是足足三页纸多达60的试题,内容更是包罗万象,而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时辰,答不完也属正常。